close
法國攝影師馬克·呂佈1957年拍攝的北京女孩
老北京人常借五月節的機會小聚。今年五月,筆者就和當年老北京胡同裡的“丫頭”們聚在一起聊天,當年的那些“胡同丫頭”而今都已是年過花甲的奶奶、姥姥瞭。她們身上既有當代女性豁達幹練的特質,也有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印記。
胡同丫頭愛自制“指甲油”
東花市丫頭古天嬌,小時候生得伶俐可愛,全傢三代人居住在東花市下四條28號(老門牌),那是一個清雅的二進四合院。院內種植瞭丁香、核桃、無花果樹以及時令花卉,三季有花四季常綠。天嬌說,那時的鄰裡關系特別好,自傢的香椿、核桃都送給左鄰右舍吃,春天裡摘下的香椿芽夠半條胡同人吃的。
女孩兒沒有不愛美的,她們采摘指甲草花瓣制作“指甲油”,把指甲蓋兒染得紅紅的。天嬌和姐姐共同就讀於一所小學,她傢都不用鬧鐘叫早。每天清晨六點鐘,爺爺便準時打開鴿舍放出“咕咕”叫的鴿子群,讓它們沖上藍天翱翔。聽到悅耳的鴿哨聲,孩子們便從睡夢裡醒來。古傢院子很寬綽,校外小組就設在這裡。同學們都喜歡來這兒學習。在樹蔭遮天的後院,夏日蟬鳴秋天蛐蛐奏起瞭歡快的琴聲,花開香馥環境宜人確實是溫書的好地方。
傢住下四條30號(老門牌)的賢子是傢中最小的女孩兒,她性格熱情有擔當,是位心裡有主意的女孩。賢子當年學自行車時發生的一件事,至今記憶猶新。四年級暑假裡的一天,賢子趁傢長在午睡,就偷偷地推出爸爸的舊自行車,由於個子矮,隻能是“掏襠”式的半圈半圈地蹬。走到半截兒,車鏈子脫落下來瞭,賢子隻好把自行車靠在小樹上裝鏈子。沒想到,自行車突然倒瞭下來,輪盤齒把賢子的左小腿剮出長約2寸的口子。賢子一瘸一拐地回傢,還不敢告訴媽媽,隻是抱著受傷的腿坐炕上,咬牙忍著疼不敢言聲。她這狀態還是沒有瞞過當媽的眼睛。CROSSFIRE擴大機媽媽看見女兒的傷口,嚇瞭一大跳:“還不趕緊上醫院!”到瞭同仁醫院急診室,醫生立馬就給賢子縫瞭四五針。
在每個當女兒的記憶裡,母親做的每一樣菜都是最好吃的。幼時的賢子喜歡看媽媽炒菜做飯。每當有客人來媽媽總會做幾個好菜,她會專註地觀看怎麼做打鹵面、攤雞蛋、鍋貼、燉帶魚……到她初中時,便能小試身手瞭。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賢子把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中的“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”等管理手段,運用到傢庭烹飪之中。
胡同丫頭一口氣喝三碗豆汁兒
筆者曾在天安門東側的飛龍橋胡同49號住過20年。這兒是民國某名人的宅邸,院子建得雕梁畫棟、富麗堂皇,是個典型的車用擴大機老北京四合院。汽車擴大機推薦
住在東屋的富平姐是個和善又熱心的人,今年已65歲瞭。她小的時候就讀於東華門小學。在富平的印象中,她讀六年汽車4聲道擴大機級時的班主任老師非常和藹、慈祥,班主任把全班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。小升初時,班主任帶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卷子,同學們都考上理想的中學。如今,富平早已從北京某大型國企退瞭休,身份也由機電工程師變成瞭奶奶。閑暇時,她還是社區舞蹈隊的主力。
在北京有句戲言:要想從人堆裡識別誰是北京的女孩,莫過於給她一碗豆汁,如果她能一口幹瞭,那沒跑兒,一準兒是老北京丫頭。
原住在西花市大街黃傢店胡同1號的葉子,是個典型的北京丫頭。葉子對筆者說:“喝豆汁?那是我最愛,一口氣喝3碗沒問題。”
59歲的葉子退休前是一傢大型國企的電工,儀態端莊笑容可掬。少年時,院子裡還有三個與她同齡的小姑娘。平時這幾個人常在一起玩。上學前,葉子就把哥、姐用過的課本攢起來,跟那幾個小姑娘玩“老師教學生”的遊戲,葉子總是像模像樣,很是認真的架勢。那時,孩子們無論到瞭誰傢屋裡“上課”,大人總會給安排妥妥的,運氣好時還發給葉子她們橘子瓣糖和爆米花等零食。按說在那個時候,能吃上塊糖算是一種奢侈。喜歡動腦動手的葉子還跟大人學會瞭自己做玩“砍包”時用的佈包:找塊小花佈,用剪子鉸出六個等方塊,再用針縫拼出來,裝上綠豆或砂粒後縫好。
在傢排行老末的葉子,少年時期幾乎沒有穿過新衣服。上邊仨姐姐的“剩兒”就是她衣服的來源。穿新裝隻有等媽媽每年除夕時趕制的小花襖,隻要一上身,她就舍不得脫下來。
打小,葉子就是個懂事、靦腆的姑娘,在人前很少講話,每逢傢中來客人時,準是悄無聲息地躲出去,從不打擾大人談事情。如今,年近六旬的葉子依然保持著文靜謙遜的風格。
胡同丫頭帶頭下崗自謀生路
今年58歲的錢敏慶傢住原宣武區牛街,是著名的老北京清真小吃“年糕錢”的第三代傳人。錢敏慶在傢中行五,下面還有個妹妹,上學時她學習成績優秀,性格開朗,愛動腦筋。個子剛過案板時就幫父母做傢務、學手藝。如今,她已把錢氏美食不走樣地繼承下來。
錢敏慶年輕時參加工作以後表現優異,從工人一直幹到國企的副廠長。後來企業遇到巨大困難,工人開始下崗分流,錢敏慶毅然辭職下瞭崗。這在當時絕對是大新聞。1997年2月17日《北京青年報》頭版頭條以“青年女廠長帶頭下崗,勞動局長前往慰問”為題進行瞭報道,之後,《工人日報》、中央電視臺、《中國建設報》和《生活時報》等媒體紛紛跟進報道。這個事件影響瞭成千上萬的下崗工人,紛紛嘗試自主擇業走向新生活。
今年51歲的南磨房鄉幹部歷建平,上初中以前住在原宣武區馬連道父親單位的排房宿舍。建平傢7口人擠在20平方米的房子裡。等女孩子們逐漸長大,居住就不太方便瞭,她的父親蹬著三輪車到處去撿舊磚頭,一直攢到成小山似的磚垛,就給她蓋小房。工程動工時,爸爸砌磚,哥哥和泥,姐姐負責做飯,年幼的小建平興奮得“到處添亂”。整整兩個星期,小平房終於建立起來瞭。所有的瓦工、木工、電工和油工活全部是自己動手完成。
63歲的退休女工杜玉敏,是十足的票友,如今的她喜歡一邊做著飯,一邊優哉遊哉地唱“霸王別姬”。玉敏結婚前住在東花市下四條29號(老門牌),她是父母膝下乖巧聽話的閨女。父母是北京絹花廠的雙職工,小的時候玉敏愛聽收音機裡的相聲、京劇和西河大鼓,時間久瞭就產生瞭興趣。她的爸爸是遠近聞名的票友,玉敏就跟著老爸學唱戲。到今天,60年過去瞭,她學的戲仍銘記在心。退休這些年來,她常去公園唱戲,“鎖麟囊”、“貴妃醉酒”、“武傢坡”等是她最喜歡的唱段。
上世紀六十年代,那些街頭巷尾的小人書店是孩子們的精神樂園。據傢住東花市下四條36號(老門牌)院的李平說,自己院中的北屋有個由房東兒子開的小車用擴大機價錢人書店。書店臨街倒開屋門,門面不算大也就12平方米。書架從上到下好幾層,上面碼滿瞭密密麻麻的小人書,有上千本。屋子犄角是個櫃臺,所有的小人書封面編上號貼在墻上供人選擇。當年,孩子們來看小人書1分錢可借一本,3分錢可以隨便看,還可以借回傢看。她天天來看小人書,不斷補充知識,使得她在班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。李平說,這要感謝看的書多。
東花市街道辦事處退休幹部蘇艷生,小時候住的地方是現在的新景傢園一帶,當時是一個住有18戶人傢的大雜院。大院裡有工人、技術員、司機、護士和教師等,雖然亂,人際關系倒還和睦。夏天一到,小艷生成天盼著推著小車走街串巷賣冰棍的老奶奶。艷生是個漂亮的小丫頭,每天做完功課就和院裡的小女孩一塊玩跳皮筋、蹦房子。冬天到瞭孩子們就潑出塊冰面,坐上土冰車盡情地玩耍。如今,退休後重上老年大學的蘇艷生又成瞭社區的文藝骨幹。劉連良
(原標題:老北京的“胡同丫頭”)
本文來源:北京晚報
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